“杭州是一座具有‘引力波’的城市。引力波可以弯曲时空,这意味着,年轻人在这里没有机会‘躺平’。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创新创业,杭州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活力。”2021年杭州大学生创新创业日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巧妙地运用“引力波”概念,比喻杭州特有的创新创业活力。
在这座创新活力之城,无论是外籍院士还是快递小哥、海归博士还是农创客,都能自由生长,为创新创业注入动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小到秒到账的生活补贴,大到百万级的购房安置,各类人才都能汲取养分,收获蓬勃生长的力量。
目前,杭州已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继续居全国第一。迈入“十四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杭州将全方位引才、留才、用才,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全球高端人才蓄水池,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汇聚磅礴之势,积蓄澎湃动能。
从海归博士到快递小哥
万物生长汇聚澎湃动能
对于沈亦晨而言,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因为被评为2021年度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而且公司倾力研发的全球首款集成光子计算芯片的研发进程也有望取得里程碑式的突破。
2019年,在外求学多年的沈亦晨回杭创业。除了“想给家乡做点事”,这位全球顶级青年科学家更青睐杭州包容性强的科创氛围、高效友好的政府部门、储备丰厚的专业人才。
“光芯片可以有效解决电芯片的发热问题,降低能耗,从而大幅提升计算能力,应用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城市大脑等领域。”沈亦晨说,这些正是杭州近年的重点产业,这让他觉得创业方向前景可期。
和充满希望的沈亦晨不同,来自安徽阜阳的95后小伙李庆恒初到杭打工时,还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彼时的他不会想到,高中肄业的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火遍全网的“技能之星”。
2019年8月,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李庆恒在省级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勇夺第一,获颁“浙江省技术能手”,被认定为杭州高层次D类人才,可享受百万元首套购房补贴等人才优待。如今,他在杭州买了房,进入职业院校深造,走上公司管理岗位,实现了安居乐业。
在杭州,无论是沈亦晨的学子归巢,还是李庆恒的精彩逆袭,都非孤例。近年来,杭州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分类认定。在此背景下,杭州也得以形成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结构——纵向,有专家院士、世界技能冠军等顶尖人才;横向,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金融科技、文创等各领域人才群体百花齐放。目前全市认定A-E类人才4.7万余人,实现各行业、各领域人才全覆盖。
下一步,杭州将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以更大力度引育高端人才、精准招引紧缺人才,深入做好海外引才工作,加快集聚优秀青年人才,为蓄力打造“创新活力之城”汇聚人才力量。
从生活补贴到购房安置
人才活力源自匠心营造
人才活力,源自生态的匠心营造。在杭州,小到暖心贴心的生活补助、租房补贴,大到诚意满满的购房安置、融资保障,精准务实的政策兑现,无微不至的服务关怀,“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链条,汇聚成杭州面向全球的引才“强磁场”。
杭州为符合条件来杭工作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应届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毕业生们只需在杭州人才码上填写个人信息,审核通过后,这些补贴或贷款就能即时到账。
毕业来杭工作的苏同学就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出生在广西农村的苏同学刚参加工作,经常入不敷出,“每个季度付完房租后,我为了省钱只能一直吃泡面,点外卖也不点15元以上的。”这笔补贴解了燃眉之急,她先给父母转了5000元,然后在购物网站上下单购买了心仪几个月的连衣裙。
杭州还为新引进应届毕业大学生量身定制的电子礼券服务礼包——“青荷礼包”。如果说人才补贴弥补了刚毕业大学生的经济短板,那么“青荷礼包”则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杨博士在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在浙江大学国际科创中心从事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了解政策后,她很快在杭州人才码上获得了一套包含公交地铁定向定额券、文化旅游年卡等在内的“青荷礼包”,可以免费畅游43个景点。平时科研压力大、不爱出门的她,走出实验室,用脚步丈量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杭州持续加大大学生创业场地、项目、融资等扶持,累计无偿资助各类大学生创业资金13亿多元;建立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特色小镇等,提供全要素创业服务。
今年杭州还推出“万朵浪花全球大学生实习计划”,发布岗位19.5万个;面向乡村振兴人才推出“春雨计划”,5年内提供不少于500亿元乡村振兴人才专项信贷资金;推出人才引力波系统,建设杭州数智人才平台等等,再次彰显了杭州对于人才的渴求和尊重。
面向“十四五”,杭州将继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提升人才服务整体效能,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补齐创新短板,注入新的动能。
(记者 傅凌波 通讯员 童铁江 周曦)